林下经济模式介绍
充分挖掘“七山”潜力,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 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游憩融合等多种业态,实现林、医、旅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着力抓好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在种养殖基础上开发的三产融合等三类林下经济产业。
(一)林下种植
(1)林药模式。 林地选择:在尚未郁闭的幼龄林、产出前期的经济林林地或中龄林以 上的杉木林,油茶、香榧等经济林,竹林等林分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 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管理便捷的区域。 品种选择:遵循“适地适药”原则,优先发展浙产道地中药材品种, 如铁皮石斛、三叶青、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白及、前胡、灵芝、金线 莲、半夏、玉竹、桑黄、覆盆子等。对于引进的新品种要小范围试验,经 评估确认后方可推广。 林药模式是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荫优势以及药材喜荫特性,林下间种中 药材。发展林药模式可以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林农长期收益双赢。
(2)林菌模式。 林地选择:选取郁闭度在 0.6 以上、林下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 昼夜温差小、水质好、水量充足、林下较湿润、中龄林以上的松类、栎类、 竹林等林分。对土壤重金属等环境条件进行严格监测。 品种选择:遵循“适地适菌”原则,根据浙江现有菌类资源种类,利 用抚育间伐剩余物来发展大球盖菇、竹荪、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类。 林菌模式主要是采用人工接种,培养菌丝体;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适 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林地环境,在近野生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 中培养、采收。 近野生栽培食用菌,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 了生产成本,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且不占用耕地,基础设施标 准低,资金投入较少,且食用菌生产周期短,降低了投资风险。
(3)林茶模式。 林地选择:选择在市镇周边、交通便捷、自然条件好的茶园。 品种选择:选择茶叶与油茶、香榧、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树种套种。 林茶模式是利用林间光照强度和茶叶特有的需光特性,以较少破坏和 保留原来林内的生态条件为前提,满足茶树对自然生境的要求,同时提高 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林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拓宽了林农的经济收入来源。
(4)林草模式。 在经济林林地内,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鼠茅草、白 三叶及黑麦草等。
(5)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度和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在新造林地和未成林的幼 林地选择性种植香椿、荠菜、马兰头、马齿苋等森林蔬菜。
(6)林苗模式。 在林缘、林荫及林下空地培植苗木花卉。如乔灌草间的套种,松林套 种杨桐,杉木林套种红豆杉,马尾松、湿地松套种披针叶茴香,竹林套种杨桐,花卉苗木套种,木本油料油茶、山核桃、香榧间套种。
(二)林下养殖
(1)林-禽模式。 林地选择: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且有搭建棚舍条件的林地,上层林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如马尾松林、竹林等。 品种选择:养殖当地优良特色品种的鸡、鸭、鹅等。 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利用林下空间供禽类活动,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鸡、鸭、鹅的粪便经过处理可 做林地的肥料。
(2)林-畜模式。 林地选择: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林地或防护林林地中选择中龄林以上的林分,在林下适度放养牛、羊等家畜,禁止在新造林林地上放 羊或放牛,以免伤害幼树。 品种选择:养殖当地优良特色品种的牛、羊等。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林地上的草料放养牛、羊等家畜,必要时可先种植牧草,再用牧草作饲料养羊、牛等家畜,形成林下种养殖的良性生态循 环。
(3)林-蜂模式。 在林下放养蜜蜂。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固定式,即选择林分较好, 四季有花的固定林分内放养;二是随机式,即追随蜜源植物放养,范围不固定。
(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充分利用我省商贸发达和林下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森林蔬菜采集加工及竹藤编制等。
(四)森林景观利用三产融合模式
三产融合模式是以林下种植、养殖基地为基础,利用森林景观和林地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的一种经营方式(不包括在各类 自然公园中开展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活动。)。随着现代化进程日益 加快,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生活空间日渐狭小,工作压力逐渐增高, 生理和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急剧放大,重返自然,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人们 的主要休闲方式。在充分保护并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完整性的前提下, 与林下种养、林下绿色产品消费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庄园、创建“森林人家”、 “农家乐”森林休闲娱乐和林下垂钓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